一、案情概述
广州某私募机构(以下简称Y公司)建立于2011年,2014年4月在基金业协会注销为私募基金办理人。Y公司经过国际期货市场的投资操纵办理基金产品。期货市场的杠杆率较高,动摇性较大。2014年10月,该公司办理的4只基金产品,所有因净值跌破基金条约商定的清盘条件而被产品刊行方清盘处置。
2015年3月,Y公司产生股权变动,实践控制人、初级办理职员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在上述严重事变产生后,Y公司不停未依照划定向基金业协会陈诉并更新注销存案信息。适逢证监会摆设对私募基金行业的专项反省。反省历程中,反省组经过Y公司在私募基金注销存案体系预留的德律风、电子邮件及短信等方法,均无法与公司获得联系。经过与公司有互助干系的其他机构盘问,反省组终极联系到Y公司两位原高管刘XX、冯XX。但,两人以公司股权转让、商业停滞为由回绝承受现场反省。固然反省组对Y 公司相干高管和股东举行了观察发言,但Y公司除提供《公司章程》外,未向反省组提供任何商业材料,不共同现场反省事情。除此之外,Y公司还在公司网站首页处宣传“年化收益30%-50%不再是空想”,选择性表露其办理基金中红利产品的收益率,关于上述被清盘处置的4只盈余产品则只字不提。
《私募投资基金监视办理暂行措施》第十四条划定,私募基金办理人、私募基金贩卖机构不得向及格投资者以外的单元和团体召募资金,不得经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达媒体大概讲座、陈诉会、剖析会,公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法,向不特定工具宣传推介。《私募投资基金监视办理暂行措施》第二十五条划定,私募基金办理人该当依据基金业协会的划定,实时填报并活期更新办理人及其从业职员的有关信息、所办理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状况和杠杆运用状况,包管所填报内容真实、正确、完备、实时。产生严重事变的,该当在10个事情日外向协会陈诉。据此,广东证监局对Y公司接纳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羁系步伐,并将其守法违规举动转达证监会私募部,录入证监会诚信档案体系。
二、案例剖析
该案例中的私募基金办理人从2014年4月在基金业协会注销到2015年3月举行股权转让和高管职员变动,工夫不敷一年。基金办理人在产品所有清盘、产品投资者盈余严峻的状况下,不是正应对少量客户呈现盈余的实际,而是接纳股权转让、变动高管职员的方法,躲避责任。在呈现严重变动事变后,拒不实行严重事变陈诉任务。本案是私募基金范畴虚伪宣传、遮盖现实的典范案例,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诚信谋划认识。该公司在相干基金产品产生盈余清盘后,希图经过股权转让、变动高管职员等方法“洗面革心[xǐ miàn gé xīn]”,躲避产品盈余清盘给公司商誉带来的倒霉影响,不实时实行严重事变的陈诉任务,只是把注销存案作为本人增信的一种手腕。
2、内控程度低。该公司自2014年获得私募基金办理人注销资历以来,不停未创建外部办理与危害控制等相干规章制度。在投资运作关键,该公司完全依赖前实践控制人刘XX的团体投资决议计划,缺乏个人决议计划及权利制衡等外控机制,乃至在公司股权产生转让后,新的实践控制人由于缺乏投资履历和才能,仍旧接纳与刘XX互助的情势举行投资谋划。刘XX经过股权转让的情势刻意躲避羁系,实践上仍旧把控着该公司的详细投资举动。
3、选择性宣传汗青业绩,不照实表露产品盈余危害,经过公司网站公然宣传高额收益,具有较大利诱性。该公司前实践控制人刘XX较早从事期货市场投资,在期货投资市场中已经获得不错的成果,但公司网站选择性表露红利状况较好的产品,公然宣传30%-50%的高额收益,而对局部盈余的产品则不予表露,使得一些投资者被该公司高管职员的“冠军光环”、“汗青高收益”等征象所利诱,不克不及苏醒、片面了解私募基金产品高危害的特点。
4、刻意躲避、推脱或耽搁,不共同羁系。该公司为了刊行产品的便当,自动向基金业协会请求办理人注销。但注销后,不实时更新公司相干联系方法;接到现场反省关照后,相干高管职员接纳躲避、推脱或耽搁的方法逃避现场反省要求,回绝提供任何反省质料,羁系共同度极低。
三、相干开辟
诚信是财产办理行业的立品之本,私募基金作为财产办理行业的一员,高度依赖诚信谋划。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投资时,该当高度器重私募基金办理人的诚信谋划状况。
1、要谨慎查证私募基金办理人根本信息。依据《私募投资基金监视办理暂行措施》的划定,一切实行正常注销手续的私募基金办理人都要在基金业协会官网公示相干信息。投资者要加强危害认识,在选择投资私募基金前,可以经过对私募基金办理人公示信息谨慎查证,充实理解私募基金办理人及高管职员的办理才能、风控程度和职业素养。一样平常来讲,实践状况与注销存案信息纷歧致的私募基金办理人,诚信谋划程度绝对较低。
2、要辨明私募基金办理人的宣传实践状况,不要容易被所谓的“冠军光环”、“汗青高收益”等诱导性宣传所忽悠。投资者在选择私募基金时,要留意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能否带有“高额收益”、“包管收益”等非常状况,关于不懂的观点、含糊的表述可以要求办理人举行表明或阐明,切勿被种种夸张、虚伪宣传忽悠、蒙蔽。